幼兒營養藥膳

2009052409:45

★幼兒營養藥膳

 

《山藥麵》

組成:白麵粉1500克 ,山藥粉750克 ,雞蛋10個,生薑5克 ,豆粉100克 ,食鹽、胡椒粉、豬油、蔥等適量。

 

功效:健脾益胃助消化。適用於幼兒斷乳後不思飲食,食少、消瘦等。

 

用法:將白麵粉、山藥粉、豆粉等加入雞蛋、清水、鹽等和成麵團,壓成麵條。在鍋內加入適量水,放入豬油、蔥、生薑,燒開後放入麵條煮熟,當飯吃飽。

 

【小麥】甘,溫。補虛養氣、充五臟。能壅氣作渴,氣滯,口渴者少吃。

【山藥】甘,平。補脾胃,益肺腎。補而不滯。

【雞蛋】味甘,平。鎮心,安神,益氣。除熱火。止疳痢。

【生薑】辛,微溫。發汗解表,溫中止嘔,解毒。

【乾薑】辛,溫。溫中回陽、溫肺化痰。取生薑用沸水泡浸,乾燥後應用。

【炮薑】辛,苦,大熱。即乾薑炒黑至外黑內呈老黃色。溫中止瀉,溫經止血。

【黃豆】甘,寒。健脾,消腫排膿。

【胡椒】辛,熱。溫中散寒。白胡椒為已去殼成熟的果實,作用較佳。黑胡椒為未成熟的果實,作用較弱。

【豬油】味甘,微寒。利腸胃,通小便,生毛髮,悅皮膚。潤肺。

【蔥白】辛,溫。發汗解表,通陽。蔥葉,利五臟,益目。

 

《粳米粥》

組成:粳米50克 ,白糖適量。

 

功效:滋養胃腸。用於幼兒食慾不振。

 

用法:煮粳米為粥,加白糖調味。常服。

 

【粳米】甘,平。主益氣,長肌肉。壯筋骨,益腸胃,通血脈,和五臟,益精強志,聰耳明目。合芡實煮粥食之更佳。

 

《薏米粥》

組成:薏苡仁50克 ,白糖適量。

 

功效:健脾除濕。適用於幼兒不思飲食。

 

用法:武火將薏米煮沸,再用文火熬熟爛,加入白糖,溫服。 【薏苡仁】甘、淡,微寒。利水滲濕,除痺,清肺排膿,健脾止瀉。

 

《玉米粥》

 

組成:玉米粉30克 ,糖或鹽少許。

功效:健胃寬腸。

 

用法:將水燒開,徐徐加入玉米粉並攪成糊狀,待熟後加入糖或鹽溫服。

 

【玉米】味甘,平。主調中開胃。

 

《蛋殼散》

組成:雞蛋殼若干。

 

功效:適用於斷乳幼兒營養不良、手足抽搐,預防佝僂病。

 

用法:雞蛋殼洗淨焙乾研成末,1歲以下每次服0.5克 ,1-2歲每次服1克 ,每日2次,水沖服。

 

【雞蛋殼】制酸止痛。燒黑油調,涂癬及小兒頭身諸瘡。

【雞蛋膜】甘,平。潤肺,止咳。治小兒夜啼。治久咳氣結,得麻黃、紫菀服,立效 。

 

《內金糖餅》

組成:雞內金90克 ,麵粉250克 ,白糖適量。

 

功效:適用於小兒發育不良,面黃肌瘦,食少及消化不良等症。

 

用法:取雞內金研極細末,摻入麵粉內加水、白糖和麵團烙餅(黃酥為度),讓幼兒做點心服用。

 

【雞內金】甘,平。消食積,止遺尿。含胃激素能促進胃腺分泌,胃激素經高熱易於破壞,一般以生用為佳。

 

《雞蛋黃粥》

組成:雞蛋1-2個,粳米50克 。

 

功效:補益肝脾。

 

用法:將雞蛋煮熟去殼及蛋白,將蛋黃取出壓成粉,放入煮熟的稀飯中,放入白糖即成。

 

【雞蛋黃】味甘,溫。醋煮,治小兒發熱。煎食,除煩熱。煉過,治嘔逆。 生用,補陰血,治下痢。性味甘平。功能養陰,寧心,補脾胃。

 

《骨汁粥》

組成:豬腿骨一根,米50克 ,白朮10克 。

 

功效:健脾胃。

 

用法:將上物同煮粥,加糖服。

 

【豬髓】味甘,寒。補骨髓,益虛勞。

 

【白朮】苦、甘,溫。補脾燥濕,利水,止汗。蒸熟用,燥性減弱,用以補益脾氣。

 

★幫助發育藥膳

《山藥蓮子粥》

 

組成:山藥10克 、蓮子10克 、粳米100克 。

 

功效:補脾益腎,適用於小兒發育不良。

 

用法:將三物共煮成粥,加適量的白糖調味,當飯吃飽。

 

【蓮子】甘、澀,平。養心安神,益腎固澀,健脾止瀉。

 

《山藥茯苓包子》

組成:山藥100克 ,茯苓100克 ,麵粉300克 ,白糖、豬油、果料適量。

 

功效:健脾益氣,適用於小兒面黃肌瘦,發育遲緩。

 

用法:將山藥、茯苓打成粉,與麵粉和勻揉麵團,加發酵粉發酵,白糖、豬油、果料做成餡。用已發酵的麵團加餡做成包子,蒸熟食之。

 

【茯苓】甘,平。利水滲濕,健脾和中,寧心安神。

 

《山藥羊肉湯》

組成:羊肉250克 ,山藥25克 ,生薑10克 ,蔥白15克 ,胡椒3克 ,食鹽1.5克 ,米酒10克 。

 

功效:補脾益胃。適用於小兒營養不良,發育遲緩。

 

用法:將所有七種物質投入鍋中,加適量水武火煮開,繼用文火將羊肉燉爛,可再調味,喝湯吃肉。

 

【羊肉】味苦、甘,大熱。暖中補虛,開胃健力,益腎氣,養膽明目,健脾健胃,利肺助氣,豁痰止喘。常吃羊肉可增加消化機能,並有抗衰老的效果。

 

【羊乳】味甘,溫。主補寒泠虛乏。潤心肺,治消渴。療虛勞,益精氣,補肺、腎氣。治小兒驚癇。

 

【牛乳】味甘,微寒。主補虛羸,養心肺,解熱毒,潤皮膚,潤大腸。冷補,下熱氣。

 

《山蓮葡萄粥》

組成:山藥25克 ,蓮子肉25克 ,葡萄干25克 ,白糖適量。

 

功效:健身益腎,寧心。用於小兒消瘦煩躁,發育遲緩。

 

用法:將山藥泡透切成小片,葡萄干洗淨,蓮子去心泡透,共入鍋內先武火煮沸,再文火熬成粥。

 

【葡萄】味甘,平,澀。主筋骨濕痺,益氣倍力強志,令人肥健,輕身不老延年。

 

《栗子糕》

組成:栗子250克 ,白糖100克 。

 

功效:強筋健骨。適用於小兒爬坐立無勁,走路遲,生牙遲緩,囟門不閉等症。

 

用法:將栗子在水中煮開30分鐘後去殼,再蒸30分鐘,加白糖壓成泥,作成小糕即可食用。

 

【栗子】味鹼,溫。主益氣,厚腸胃,補腎氣。小兒不可多食。生則難化,熟則滯氣。

 

《蜜餞黃精》

組成:乾黃精50克 ,蜂蜜100克 。

 

功效:強筋健骨。用於小兒筋骨不健所出現的發育遲緩諸症。

 

用法:將黃精潤透,煮熟撈出涼乾,再與蜂蜜和勻煮沸即可食用。

 

【蜂蜜】甘,平。潤腸通便,潤肺補中,緩急,解毒。

 

【黃精】甘,平。補脾潤肺。

 

 

 

★開胃健脾藥膳

 

《益脾餅》

組成:白朮30克 ,干薑6克 ,紅棗250克 ,雞內金15克 ,麵粉500克 ,菜油、鹽適量。

功效:健胃益氣。消食開胃,適用於小兒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
用法:熬取白朮、干薑汁200毫升,再入紅棗煮熟去棗核後壓泥。將雞內金磨成細粉與麵粉、鹽和勻,加入棗泥和藥汁揉成麵團,在鍋內烙成餅即可食用。

 

《山藥湯丸》

組成:山藥50克 ,白糖90克 ,糯米500克 ,胡椒粉適量。

功效:益脾胃、助消化。

用法:將山藥打細粉,加白糖、胡椒麵製成餡,糯米磨成湯丸粉包餡煮熟食之。

【糯米】味甘,溫。主溫中。令人多熱,大便堅。益氣止泄。縮小便,收自汗。性粘滯難化,小兒不宜多服。

 

《大棗粥》

組成:大棗10枚,粳米50克 ,冰糖適量。

功效:健脾益氣。用于食少納呆等脾胃虛弱症。

用法:熬棗米成爛,加入冰糖攪熬成濃粥,溫服。

 

《蘿蔔餅》

組成:白蘿蔔250克 ,麵粉250克 ,豬瘦肉100克 ,生薑、蔥、食鹽、菜油適量。

功效:健胃消食。用于消化不良症。

用法:以蘿蔔、肉、佐料作餡與麵粉作餅,烙熟食之。

【蘿蔔】味辛、甘。下氣,消穀和中,去痰癖,肥健人。止消渴。利關節,制麵毒,利邪熱氣,利五臟,輕身。消痰止咳,治肺痿吐血,溫中補不足。服地黃、何首烏人食蘿蔔,則令人髭發白。多食蘿蔔動氣,惟生薑能制其毒。

【豬肉】甘平。潤腸胃,生津液,豐肌體,澤皮膚。

【豬腎】味鹼冷。主理腎氣,通膀胱。補膀胱水臟,暖膝,治耳聾,補虛壯氣,消積滯,除冷利。止消渴。腎有虛熱者,宜食之。若腎氣虛寒者,非所宜。

 

《羊肉蘿蔔》

組成:草果5克 ,羊肉500克 ,豌豆100克 ,蘿蔔300克 ,鹽、薑、胡椒、醋、香菜適量。

功效:健胃消食。用于消化不良。

用法:將羊肉切成小塊,蘿蔔切成方,將全部物品放入鍋內,武火燉至羊肉爛,去草果,加香菜、鹽、薑、醋等調料即可食用。

【草果】辛,溫。健脾燥濕,溫胃止嘔。

【豌豆】味甘,平。治消渴,除吐逆,止泄痢澼下。調榮衛,益中平氣。同羊肉治食,有補中益氣之功。

【醋】味酸、苦溫。主消癰腫,散水氣,理諸藥。消食,破結氣。殺一切魚肉菜毒。

【香菜】味辛,溫。主消穀,治五臟,補不足,利大小腸,通小腹氣,止頭痛。狐臭、口臭、腳氣、金瘡人皆不可食,病更加甚。久食令人多忘。凡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朮、牡丹者,不可食此。

 

《消食茶膏糖》

組成:茶葉50克 ,白糖500克 。

功效:開胃消食,化油膩。用于小兒不思肉食,或食肉則腹瀉等消化不良症。

用法:熬取葉茶汁1000毫升,加入白糖繼續熬至起絲狀離火,倒入塗有熟菜油的盤內攤平,待涼切成塊隨時可服。

【茶葉】味苦、甘,微寒。利小便,去痰熱,止渴,令人少睡,有力,悅志。下氣消食。治傷暑。

 

《雞胗粉粥》

組成:雞內金6克 ,干橘皮3克 ,砂仁1.5克 ,粳米30克 ,白糖適量。

功效:消食健脾。用於小兒消化不良。

用法:將雞內金、橘皮、砂仁打成細粉,調入粳米所熬成的粥內,加適量白糖即成。

【砂仁】辛,溫。化濕醒脾,行氣寬中。

【橘皮】辛、苦,溫。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。

 

《內金鱔魚》

組成:黃鱔1條,雞內金6克 ,佐料適量。

功效:消痞化積,健脾開胃。適用於小兒因飲食不節,食物久積而引起的疳積等症。

用法:將黃鱔去內臟洗淨切成段,加佐料與雞內金同蒸至熟,加入醬油調味。

【鱔魚】味甘,大溫。主補中益血。補虛損。除腹中冷氣腸鳴,及濕痹氣。多食發諸瘡,亦損人壽。鱔魚血,治耳痛,滴數滴入耳。治鼻衄,滴數滴人鼻。

 

《山楂麥芽飲》

組成:山楂10克 ,炒麥芽10克 ,紅糖適量。

功效:和胃消食導滯。適用於小兒消化不良症。

用法:將山楂、麥芽熬汁100毫升,加入紅糖可作為飲料讓病兒頻飲之。

【山楂】酸、甘,微溫。消食化積,散瘀行滯。消油膩肉積。

【麥芽】鹹,平。消食和中,回乳。消一切米麵諸果食積。

 

《內金魚》

組成:雞內金10克 ,魚(鯉魚或鯽魚)1尾,鹽或糖適量。

功效:健脾消食。用於消化不良。

用法:將雞內金打成細末,魚刮腹去內臟,將雞內金粉放入魚腹蒸熟即可食魚肉。

【鯉魚】味甘,平。治咳逆上氣,黃疸,止渴,水腫,下氣。

【鯽魚】味甘,溫。主溫中下氣,補虛羸,止下痢腸痔。

諸魚屬火,獨鯽屬土,有調胃實腸之功。若多食亦能助火。

 

《蛋黃油》

組成:雞蛋黃5個。

功效:適用於小兒消化不良。

用法:將蛋黃置鍋內熬取油。每日2次,每次服5毫升,連服4-5天為宜。

【蛋黃油】可搽熱瘡,潤膚生肌,治奶癬。治盜汗。

 

《蘿蔔蔥白汁》

組成:白蘿蔔1個,蔥白10根。

功效:主治小兒消化不良,食積停滯。

用法:將白蘿蔔、蔥白共搗爛取汁沖服。

 

★多汗藥膳

《百合粥》

組成:百合20克 、粳米50克 、白糖少許。

功效:潤肺止汗、適用於肺熱汗多。

用法:將百合洗淨與米同煮,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鐘,即可食用,吃飽。

【百合】甘,微寒。潤肺止咳,寧心安神。

 

《黃蓍粥》

組成:黃蓍20克 、粳米50克 、白糖適量。

功效:固表止汗,用於表虛自汗。

用法:將黃蓍煎汁,用汁煮米為粥,放入白糖調味溫服。

【黃蓍】甘,微溫。補氣升陽,固表止汗。

 

《浮小麥飲》

組成:浮小麥15克 ,紅糖適量。

功效:益氣固表止汗。適用于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。

用法:熬浮小麥汁100毫升,加紅糖調味。

【浮小麥】甘,涼。入心經。止汗。

 

《小麥山藥湯》

組成:浮小麥15克 ,山藥15克 ,白糖少許。

 

功效:補氣斂汗。

用法:二藥同煎取汁150毫升,加糖調味,每服50毫升,早晚各服1次。

 

《參歸腰子》

組成:人參10克 ,當歸8克 ,豬腰子1個,薑、蔥、鹽適量。 

功效:補虛斂汗。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。

用法:將參、歸切薄片,腰子去腎盂切碎,與薑、蔥、鹽同放于盆內,加水適量,煮爛食之。

 

【人參】甘,平。大補元氣,補肺益脾,生津,安神。

【當歸】甘、辛,溫。補血,活血。

 

《生地黃雞》

組成:生地黃150克 ,烏肉雞1隻,飴糖100克 。

功效:滋陰止盜汗。

用法: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,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。

【生地黃】甘,寒。滋陰涼血。

【烏雞】甘、平。補虛勞虧損,治消渴,中惡心腹痛。

 

《黑豆小麥飲》

組成:黑豆15克 ,浮小麥15克 。

功效:祛風斂汗。

用法: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,加入糖調味頻服,每次服10毫升左右。

 

【黑豆】味甘,平。補腎,明目鎮心,久服,好顏色,不老。止腹脹消穀。黑豆加甘草,大解百藥毒。

 

《韭菜根湯》

組成:韭菜根15根。

功效:主治小兒盜汗自汗,手足心熱。

用法:將韭菜根加水適量,煎服。

【韭菜】味辛、微酸,溫、澀。歸心,安五臟六腑,除胃中熱。歸腎壯陽,止泄精,暖腰膝,治吐血、尿血、唾血、衄血。充肺氣。韭菜根治諸癬。

 

《泥鰍湯》

組成:泥鰍90克 ,食油適量。

功效:多汗、自汗、盜汗等症。

用法: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,剖腹取內臟,再用清水洗淨,濾去水份,用

適量油煎至焦黃,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。

 

★感冒藥膳

 

《薑糖飲》

組成:生薑10克 ,紅糖15克 。

功效:發汗解表,祛風散寒。適用於小兒感冒初起,發熱惡寒,頭痛身痛,口不渴。

用法:將老生薑洗淨,切絲,放入大茶杯內,沖入滾開水,蓋上杯蓋,泡10分鐘以上,加入紅糖調味。溫熱一次服完,服後臥床蓋被取微汗。

 

《蔥白粥》

組成:粳米30 -50,蔥白3寸長3段。

功效:解表散寒。適用於風寒束表而致的惡寒、發熱、頭痛鼻塞、無汗體痛等症。

用法:用粳米煮粥,臨起鍋時放入蔥白,不拘時食,食後覆被得微汗則愈。

 

《薑糖蘇葉飲》

組成:生薑3克 ,蘇葉3克 ,紅糖15克 。

 

功效:發汗解表,祛寒健胃。適用于風寒感冒、噁心嘔吐、胃痛腹脹等症。

 

用法:將生